让法律人的成长,多一个世界

The lawyer marketing knowledge propagation.

用黄太吉煎饼的产品和互联网思维去做律师营销

来源:互联网 作者:未知 浏览: 时间:2013-08-08

  最近,黄太吉这个名字异常火爆,而黄太吉品牌传播的社会化营销仅仅是一种表象。其真正最有力量的其实是跳出了煎饼行业的所有规律,用互联网的精神重塑了自身的整个商业过程。

  很多人将黄太吉的成功归功于营销,尤其是在微博平台上的营销,赫畅也经常在各种场合做微博营销的经验分享,但这种所谓的营销背后到底是什么?真的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营销那么简单吗?

  “Know who, Know what, Know how” ,这是赫畅对微博营销的总结。不难看出,这其实是互联网圈再熟悉不过的一套产品经营思维模式——了解用户是谁、用户需要什么、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,只不过黄太吉通过微博这个载体来实现。

  我们律师朋友看到这里想到了什么?

  在建律师个人官方网站的时候了解到用户是谁、当事人是谁?用户需要什么?当事人需要什么了吗?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?我们接着往下看。

  黄太吉微博最大的特色是,用户每一条评论和@都会得到回复。之所以这样做,一方面是让用户觉得自己受重视,另一方面,也是了解用户是谁和随时随地体察用户需求。微博对黄太吉与其说是一个营销平台,更像是拉近与消费者距离的客服工具。

  这种做法在传统餐饮业是不可想象的。在传统餐饮业的认知中,对客人的服务只存在于进店到离店的那段时间,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,整个消费体验已经变长,它还存在于到店的路上和消费之后的很长时间。以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,找不到店外的他们,如今他们就在网上、微博上、陌陌上、微信上……黄太吉正意识到这点,借力移动互联网,从不断线,随时随地与消费者连接,维护整个用户体验。

  反过来这种对用户体验的维护,又可以输出到网络上,成为绝佳的营销素材,这就不难理解为何黄太吉似乎从来就不缺营销的内容。至此,这已经不是单纯的营销,营销和服务之间的界限变得很模糊,营销既是卖产品,也是产品本身。

  我们律师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是怎么做的?当事人的咨询有没有及时回复?及时性有多高?1分钟?5分钟还是10分钟?大多数律师根本没有重视咨询的及时回复,而大部分案源就埋藏在咨询里面。不及时回复咨询看似很小的问题,仅是输掉了用户体验,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,其他进入律师网站的当事人,看到之前的咨询久久不被回复,想咨询的念头也会受到影响,案源就这样被拒之门外,相应的推广费用也会被大大浪费掉。我们接着看黄太吉的营销。

  不仅如此,黄太吉还会在营销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输出价值观,正是这种输出,能取得用户的认可,不仅不会反感,反而会积极拥抱。

  黄太吉的店里店外贴了各种海报,有“在黄太吉吃煎饼、喝豆腐脑、思考人生”这种口号,还有“煎饼之王”、“油条之王”等海报,黄太吉的微博里,也会经常有一些关于创业、关于人生、关于佛经,甚至关于外星人的内容。这些内容都来自赫畅一人,他毫不掩饰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喜好,将自己放置于跟用户平等交流的位置,反而更容易吸引对方。

  黄太吉抓住每一个能跟用户接触到的机会,源源不断的输出自己的价值观,无形之中形成一种力场,让品牌本身超出煎饼的概念,内涵更丰富,也更有活力。这种延伸,能激发人们讨论和分享。赫畅明白现在的传播已经不是1.0的单向输出,而是2.0的双向互动。黄太吉不需要总是说自己有多好,而是让用户自己说。因此,就需要给用户分享的理由。

  典型例子就是店门口的那座漂亮的小花木马,这是故意放这里的,因为有了木马就有人骑,骑了他们就会拍照,拍照之后就会分享。

  我们律师经常把“受人之托忠人之事”挂在嘴上,挂在网站横幅上,但是真正践行在为当事人服务中又做到了多少?自身的品牌价值又如何传递给当事人?

  最后我们引用《民主与法制》杂志社总编刘桂明的一段话来结束:

  “所谓好律师,就是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服务、怎样为谁服务,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、专业特长是什么,知道自己应该为他人、为行业、为社会、为国家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律师。”

  “一个好律师,应当知道自己在从事一个能挣钱,但又不能挣大钱的职业。”

  “一个好律师,应当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服务,应该帮助哪些人。”

  “一个好律师,应当知道自己应该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。”

  “一个好律师,应当知道自己怎样为客户服务。”

  “一个好律师,应当知道自己以什么来为客户服务。”

免责声明:本网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国际互联网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。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立即联系网站所有人,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